蟬聲鳴鳴,蛙聲片片
枝頭上的喜鵲
掠過輕捷的身影
清風拂面,稻香陣陣
阡陌間的豐收如約而至
水清,鷺飛,稻香….
您,是否聽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聲音?
如果案例會說話
它會講述怎樣的傳奇故事?
是渾濁的污水短時間內變得澄清?
是清水躍動間的生機盎然?
是賦予它生命力的奮斗者
掘井汲泉的專業和專注?
讓我們共同期待!
您,準備好了嗎?
調蓄池+市政污水聯動處理
——初雨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新模式(上)
夏日的雨水,給人們帶來了些許清涼。
排水量的陡增,給城市的污水處理帶來了嚴峻的考驗。
當箱涵溢流撞上汛期大雨
當末端治理成為最后保障
如何在極短時間內
讓黑臭水體重返生機?
如何兼具調蓄及污水處理
全面實現兜底治污?
今天
觀瀾河兩岸的野花綠草
在清風中搖曳著身姿,
告訴您答案!
深圳市觀瀾河口調蓄池初小雨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工程
(150,000噸/日~250,000噸/日)
2018年以前,觀瀾河干流實際污水量超過了流域內污水處理廠的總處理規模,存在著大量的缺口,加上上游排水管網建設歷史欠賬較多,大量市政污水流入截污箱涵。
觀瀾河口調蓄池實際上成為了觀瀾河流域最后一道處理屏障,其出水水質直接影響到企坪斷面是否達標。而在提標改造前,其污水處理能力遠達不到要求。觀瀾河水質氨氮、總磷指標超標,斷面水質為劣V類。
2018年,為全面消除河流黑臭,市政府提出觀瀾河企坪斷面水質達標的關鍵控制性工程——觀瀾河口調蓄池初小雨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項目。
為什么RPIR技術能滿足初雨面源污染的高標準、高彈性治理需求?
2018年,為全面消除河流黑臭,市政府緊急提出觀瀾河口調蓄池初小雨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項目。
改造工程面對三大難點:
水質要求高:旱季要求達到地表水準Ⅳ類,雨季達到地表水準V類;
建設工期短:建設工期不足5個月。
可利用用地少:場地狹小,可利用地不足2.6萬平方米。
RPIR技術,憑借建設工期快、占地面積小、水量變化系數達2倍以上,處理效率高,工程效益好等特點被總包方采納應用,建成了“調蓄池+市政污水聯動處理”的高標準高彈性治理模式,兼具污水處理和雨季初期雨水調蓄處理功能,避免了雨水調蓄池因旱季無水可用導致的微生物無法存活問題。
項目建成后,旱季時處理污水約15萬噸/日,出水水質執行準地表Ⅳ類水標準;雨季時接納污水與雨水共計25萬噸/日,出水水質執行準地表Ⅴ類水標準。
本項目從中標到通水達產達標僅133天,是國內規模最大、標準最高的“調蓄+高標準水處理設施綜合體”,也誕生了國內第一個具有生化處理功能且達到地表IV類排放標準的調蓄池,為企坪監測斷面水質長期穩定達標作出了兜底保障,極大的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,被深圳新聞網等多家媒體稱為“國內首創的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典范工程”。
彼時,路人掩鼻側目的黑臭河
此時,魚翔潛底的清水樂園
它自豪地講述著“調蓄池+市政污水聯動處理”的故事
仿佛
看見了一排排RPIR模塊,
聽見了河道潺潺清水聲
感受了RPIR工藝極強的生命力
也見證了奮斗者的使命和擔當